"体系"指的是在北海从事传销活动的外地同乡自发组成的传销网络
时间:2021-04-28 15:01:52
2010年春天的北海,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繁荣和火热。
近十年来,不同口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从不同的方向汇入这座美丽的北部湾小城。在“两年
收入千万元”的痴梦中,他们中的一些人耗光了身上的最后盘缠,他们ft穷水尽,有家难回,看不到前途,更看不到传说中的“钱途”……
4月13日下午,广西北海阴雨连绵。
位于四川路的中国工商银行北海分行门前,一男一女从营业厅走出来。“我只有6000元钱,实在不行,让我老婆把家里的"小四轮"卖了?”说话的中年男子长长叹了一口气,愁眉苦脸地望了望雨雾弥漫的天空。
“别急,再想想办法,一定要把握住机会,王总不是说了吗,坚持下去,你和你的家族就会踏上幸福之路
。”旁边的女人不住地“开导”男子。突然她发现了身边的记者,便警惕地不再说话。雨小了一些,女人拉着男人消失在街角……
“我认识那个女人,她是湖北人,租住在我们小区,专门拉人作"资本运作"。”望着两人远去的身影,与记者同行的北海当地居民李先生低声告诉记者。
北海之魅
北海三面环海,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比一般城市高出50至100倍,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2005年,北海入选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并荣获全国人居城市生态环境范例奖。
美丽的北海展示给人们的并不都是美好。4月14日上午10点,记者在北海街头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骑车的孙师傅告诉记者,他拉过太多外地人了,“很多人被带着到处转,说些"资本运作"、"行业"之类的话,我就 知道,那些人都是做传销的。”一边熟练地在马路上穿行,孙师傅一边回过头来,伸出两个手指呈“V”状,“20 万,至少有20万人在北海做传销”。
孙师傅的数字也许并不可靠,而准确可靠的数字尚无人统计。但来自另一方面的数字似乎验证了“北海” 与“传销”这两个看似并不搭界的词汇非同一般的联系:5月18日,记者通过百度网搜索“北海传销”,找到相关网页约646000篇,新闻3500篇。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北海,操着各种方言的外地人随处可见,在傍晚的北部湾广场,在午后的餐厅、咖啡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到处是外地人的身影。住宅小区、宾馆酒楼、马路两侧,到处是挂着外地牌照的小轿车。
“北海看起来很繁荣,可是你不知道,很多长期住在北海的外地人并不上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生意,说白了,他们什么都不做。”4月13日晚上,在北海某花园小区,黑龙江籍退休干部徐先生向记者表示,北海的宜居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在北海购房养老,“候鸟一族”已经成为不再新鲜的城市景观。“但像我这样来养老的人仍然是少数,那些显得很神秘的青年和中年人,还有一些老年人,大多是来做传销的。”
当地一家餐厅的老板对记者表示,如果传销人员都走了,北海就会变成一座空城,“最好都别离开北海, 我的生意全靠他们罩着啦。”该老板对记者说,出租车、餐饮、房地产等行业还真是多亏了这些外地人,才红火起来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在打击传销新闻报道中,北海市被媒体广泛提及,从最初的“西装传销”,到曾经的“连锁经营”,再到如今的“资本运作”,这也让公众看到这座滨海旅游城市的另外一面。
诱人的“1040工程”
“北海传销人员也有帮派,他们管自己的团伙叫做"体系","体系"指的是在北海从事传销活动的外地同乡自发组成的传销网络。如:ft东体系、广东体系、江西体系等等,大的体系下面有小体系,再下面还有更小的, 就像一个集团公司下面的子公司。各体系之间一般各自为战,互不往来。在北海,这样的"体系"难以计数。” 国内民间反传销组织——中国反传销联盟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记者介绍说。
4月15日,终于盼来了晴天,备受阴雨之苦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下午5点半,在北部湾广场,记者遇到几个北方口音的中年男人。由于口音相同,简短的交流后,几个人已把记者看作了“老乡”,记者自称是东北一家文化公司的总经理,生意不好做,听说北部湾机会很多,特来参观考察的。
听记者如是说,几个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热切地看着记者,“那你的介绍人是谁?”一个人问。“什么介绍人?我是自己来的啊。”“那你想考察什么项目?”那人又问,记者应道:“听说有一个"1040工程",我想了解一 下,但有人说那是传销,我正犹豫呢。”
经过几番询问,其中一个50岁左右,被称作“老耿”的人拍着记者的肩膀说:“老弟啊,我用我的人格担保
,"1040工程"是真的,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啊。你能自己跑到北海来,一是你这个人有财运,不请自来。说实话,很多人请他都不来,眼睁睁错失大好的机会。二来呢,咱们有缘啊,有缘千里来相会。实不相瞒,我们都是做"1040工程"的,以后大家一起干,互相有个照应,保证你两年达到1040。”
老耿告诉记者,他们这个“行业”叫“纯资本运作”。简单表述,如果一次性投资69800元取得进入“行业”的资格,然后再发展多个下线,这样操作下去,最终可在两到三年内得到1040万元。“这就是"国家1040工程"。当然,你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考察,等你真正入行了,想让你停下来你都得和我拼命,哈哈。”老耿爽朗地笑起来。
按照老耿的说法,为了加速开发建设北部湾,国家出台“1040工程”,目的就是为建设北部湾筹集资金。为此记者询问国家发改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1040 工程”。
“只要将69800元现金存入工商银行的指定账户,便算入股成功,工行北海分行是纯资本运作的政府指定银行。”谈到具体的“投资”方法,老耿告诉记者。
为了证实老耿的说法,记者致电中国工商银行北海分行,北海分行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从未接到上级部 门关于“指定银行”的通知。“但是,我们各营业网点的存、取款业务量都很大,这倒是真的。”该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2009年7月11日上午,广西北海市民警在北海火车站内,对将被遣送回原籍的参与传销人员进行相关法规宣传
。图片来源读者提供
逼真的“媒体掩护论”
采访中,一些当地人告诉记者,在北海的很多小区都有传销人员的“聚集地”。每周五,传销人员都会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聚会。
4月下旬,记者在相关小区走访中发现,每天有很多操着各地方言的人,三五成群地出出入入,他们毫不避讳地谈论着“行业”、“开班上课”、“1040工程”、“资本运作”等话题,仿佛真的是从事开发建设北部湾的“神圣 事业”。
4月17上午,老耿给记者打来电话,说是晚上请记者吃饭,并介绍几个新朋友认识。晚上6点半,记者如约赶到北海银滩附近的一个农家饭庄。
除了老耿与陈老板和小王(记者曾在北部湾广场见过此二人)以外,还有一男一女两个陌生人,男的35 岁左右,老耿管他叫林老板,老耿介绍,林老板是行业里的大人物,曾帮助不少人顺利拿到“1040”,而他自己早已“出局”了;女孩叫阿文,25岁左右,是湖南人,亦是“行业”里的明星级人物。
席间,林老板不断向记者问寒问暖,从生意到地区文化再到时事政治无所不谈,记者知道,这是按惯例 对“新人”进行摸底。绕了一大圈之后,话题开始转到了“纯资本运作”,记者趁机表示,这几天也感受到了北部湾的发展变化,对资本运作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也有一些疑问:如果资本运作不是传销,而且又是政府支持 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批评报道?
“看得出,这位老兄还真是了解得不少啊,这很好解释。”林老板脸有些微红,语速开始加快,“几乎所有的负面报道都是政府特意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行业",吓跑胆小的,让这个新的金融模式健康快速发展
。国内大多数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关于"纯资本运作是传销"的报道都是国家安排的,这是媒体"掩护"行业的一种做法。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个专题节目,叫《老总复制的秘密》,说资本运作是传销
,当时我也很震惊,难道中央的态度有变化?真的要打压资本运作?但是后来我发现,这又是一次政府的故意所为,目的是要规范行业,低调发展。”
这种“1040工程”+“媒体、政府掩护论”的洗脑效果有多大?就在前不久,哈尔滨市的一位读者明先生给《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打来电话,称2009年9月,自己的母亲被人骗到北海做传销。家人南下北海,终于把母亲解救回东北,“我问过母亲,网上有那么多揭露传销的报道,你怎么就不信呢?老妈说,那都是政府故意报的,其实政府是支持的。”
明先生告诉记者,即使拿揭露传销的报道给母亲看,她都不为所动,坚称这是“政府行为”。隐藏在高档社区的窝点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政府已经行动起来。
2009年3月,北海市特别成立了一个由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执法人员联合组成的打击传销专业行动组织
,通过调查摸底,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案件、重点人员的打击,以期从根本上清除北海传销违法犯罪活动
。
据统计,仅2009年,北海市公安、工商系统进行的4次清剿行动中,就查获665个传销窝点,遣返传销人员5617人次。
然而,政府打击传销的效果似乎并没有得到市民的认可。
“分析来分析去,(政府)只不过是做了些表面文章。纵观打击的几批传销,均是城乡结合部闲散的集中吃住、集中学习的"游击队",真正的住在高档小区或机关宿舍的"正规军"毫毛未损……北海的打击缺乏真正的强有力的措施,导致了传销的膨胀发展。”4月8日,北海市政府信息网站“政务咨询”栏目中,一位署名“张女士”的来函痛陈了对非法传销活动屡禁不绝的不满。
“传销团伙就像秃头上的虱子,一抓一个准,要是真抓,最少抓几万。”北海市民王女士对记者如是说。 王女士家里有一所空房子,前些日子租了出去,她向记者表示,该租房户肯定就是搞传销的,“去收房费的时候,看见屋里有不少人在上课,十有八九是干那个(传销)的。”
外来人口租房子不用到社区登记吗?“从来没听说过登记的事,连我都不知道居委会在哪里,外地人就更不知道了。再说,外地人也不太可能主动去登记。”王女士说。
家住北海市四川南路某新村的林先生也告诉记者,他居住的小区有一个居室,每天早上6点30分、中午1 点和晚上6点30分左右,从外面进来很多人,在屋内培训上课,严重影响周围居民休息,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
。虽然公安局查封过两次,但每次查完,人员都再次聚集。“我曾给政府网站写过信,但一点作用没起。”
一边是市民的建议与抱怨,一边是政府坚持不懈的打击。据 《北京青年报》报道,2009年6月30日,在打击传销犯罪专项整治会议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兼公安厅长梁胜利声色俱厉地说,广西一些地方的传销犯罪屡打不绝,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存在错误认识,竟然认为传销活动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甚至把传销活动视为罚没款的重要来源。传销人员把广西看成天堂,“这是广西的耻辱!”
据《北海日报》报道,今年5月7日上午,由北海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带队,1 14名联合执法人员对北海市广东路禾塘新村进行了清查,共查获传销人员158人,传销窝点18个。
禾塘新村一位居民对记者说:“为什么又是去查城乡结合部?一个小小的新村就查出了18个窝点,要是去那些高档社区查,还不知道查出多少呢。”
通过,记者了解到,此次专项行动的前夜,也就是5月6日,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曾明确指出,传销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北海的社会稳定和对外形象,已经成为北海市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北海市委、市政府对打击传销工作高度重视而且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出拳要狠,出手要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整合力量,全力破获一批传销大要案,摧毁传销分子的信心,加大协作清理力度,坚决铲除传销这一毒瘤,还北海发展的本来面目。
2009年7月11日上午,在执法人员的护送下,广西北海市一辆大客车将参与传销的人员运送到火车站,以便将他们 遣送回原籍。图片来源读者提供
“宜居北海”被钻了空子?
为什么传销在北海屡打不止?
采访中记者发现,受害者家属、当地居民、当地政府部门等各方对此的看法各不相同——政府打击不力
,致使传销猖獗;外来人口管理滞后,令传销分子有恃无恐;传销分子巧借国家政策,蛊惑人心……各方看法不一。
但有一种声音,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尽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被传销分子拿来所用,作为骗人的谎言;尽管北海市对外来人口管理及出租屋管理存在漏洞,但这些并不是传销网络"相中"北海的全部 原因。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被政府和媒体忽略,就是北海一直以来的"人口战略"。”4月20日,北海市民政局退休干部王先生向记者表示。
2008年1月,国家出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此规划,北海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100万
~120万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北海市必须在集聚人气上想办法。
经查阅相关资料,记者发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海还是座人口不足10万的北部湾小城,到2005年, 北海的人口增加到了30万。而到2008年末,根据北海市公安机关的统计,全市户籍人口已达157.72万人,其 中市辖区人口59.3万人。
“过去,北海一直人口少,人气不旺,所以上个世纪90年代,政府把许多精力都用在了"聚集人气"上。但是,北海一直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支撑。面向东盟的北海出口加工区是2008年才建成的,且目前正在起步阶段;电子、轻工和化工产业也是最近几年才有的,规模也都不是很大;工业和制造业更是空白。普通外地人来北海,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给他们。”王先生向记者表示,“政府只是想让更多的人来北海生活,但却没有想好让这些人如何生活。”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政府打造"宜居北海"的决心很大,也很得人心,可惜美丽的北海竟然让传销人员钻了空子。”4月16日,在北海市委大楼的办公室里,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思奇向记者说。
假冒“中国经济周刊”惊现北海
本刊记者拍摄的北海市长青路夜市的出版物摊位(左),以及读者拍摄到的“假周刊”照片(右上)、淘
宝网“假周刊”销售网店截图(右下)
很多读者可能还记得,早在2009年6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卧底广西南宁地下传销网络,揭开了地下 “纯资本运作”的传销骗局。时隔10个月,根据多方线索,记者再次赶赴广西,对非法传销活动进行追踪调查。这一次,记者的目的地是北海。
为何是北海?事情始于一个读者来电。
2010年4月上旬的一天,《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接到黑龙江读者明先生打来的电话,电话内容让人感到震惊:一种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封面,刊载“资本运作”、“连锁经营”等非法传销内容的刊物(下称“假周刊”
),在广西北海火爆热销。
明先生的电话还没有让人醒过神来, 全国各地读者的电话已接踵而来,河北、辽宁、吉林、天津、北京
、新疆等多地的读者打来同样问题的咨询和求证电话。这些读者反映,在北海的很多书报摊,甚至一些正规书店里,“假周刊”随处可见;有读者表示,“假周刊”不但有正刊,还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出版的“特刊”,其内容全是宣扬传销的。
4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火速赶往广西北海,对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及北海非法传销现象进行追踪调查。
4月13日,记者在北海大街上转了3个多小时,去了一些报刊亭和书店,甚至连菜市场和小胡同都转了, 发现了“风生水起北部湾”、“中国体验经济”、“中国特色北部湾资本运作”、“西部精英必读”等数十种无刊号、无主管主办单位的出版刊物被堂而皇之地摆在报摊显眼位置,却唯独没有发现“假周刊”的影子。
在和安商都门口的“学府书摊”,记者同样看到了不下十几种宣扬传销的非法读物。记者问售书人员,“有"
《中国经济周刊》"吗?”“卖完了。”售书人员回答。“能告诉我这种刊物是从哪里进的货吗?我想多买点。”对方警惕地扫了记者一眼,没有作声。随后,见记者准备拍照,该人员摆手制止,并迅速掏出手机打电话,一个男子跑过来,冷冷地看着记者,一脸的怒色。
两手空空回到住处,记者不免感到疑惑重重,那么多读者打来电话,基本可以说明“假周刊”确有其事, 但为什么却不见踪影呢?售书人员所说的“卖完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4月15日,记者再次开始了搜寻“假周刊”行动。
这一次,记者根据当地朋友和一些传销人员提供的线索,划定了搜寻“假周刊”的范围,即传销人员比较聚集的一些小区。
“前些日子政府把这里的书报摊都给查了,没收了不少"那样"的书,你要是想买啊,我告诉你一个地方: 长青路夜市。”下午3点左右,在某花园小区门前,见记者手里拿着一本“中国体验经济”(亦是非法出版物)
,一个操着广东口音的女人告诉记者。
当天晚上8点,记者来到北海市长青路的夜市出版物市场。在拥挤而肮脏的马路上,铺在地上的书报摊一溜排开,林林总总各种非法出版物铺了一地,其中冒用《中国经济周刊》LOGO、红色封面的非法出版物显得格外扎眼。
记者观察了一下,光顾书摊的顾客中,买资本运作方面盗版书的人不在少数,在众多非法出版物中,“假周刊”最畅销。“"假周刊"之所以畅销,一是和其他出版物比,《中国经济周刊》的名头最正宗,最有说服力; 二是除了冒用《中国经济周刊》LOGO以外,在封面上还有这样的导读:"中国经济周刊对异地纯资本运作的权威调查",这很能唬人的。”陪同记者的当地人刘先生分析说。
记者花10元钱买了一本“假周刊”。仔细端详,发现其制作及印刷极其粗劣,除了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整本刊物从头至尾大力宣扬资本运作与连锁经营,版权页及刊载内容与《中国经济周刊》无任何相同之处。在“假周刊”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部分地方政府领导者的照片被作为鼓吹传销的配图,中央出台的关于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被歪曲为“政府在支持传销”;甚至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揭露纯资本运作丑恶嘴脸的专题片《老总复制的秘密》,也被说成是为了“掩护行业”。 4月19日,记者带着“假周刊”来到北海市委宣传部,说明冒用《中国经济周刊》情况,希望宣传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对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名义的非法出版物进行调查与清剿。
对此,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思奇表示,一定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查清此事,“冒用中央级媒体之名,从事非法传销勾当,这性质很严重,我们要安排专人暗访,顺藤摸瓜,一定挖出盗版的老巢。”
4月21日,北海市委宣传部给《中国经济周刊》发来电子邮件指出,“4月20日晚8点30分,由市"扫黄打非" 办公室组织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市公安治安支队、市城管综合执法支队等相关部门,就《情况报告》所 列举的《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体验经济》等刊物及涉嫌传销内容的出版物,对市长青路出版物经营市场 进行了"拉网式"的突击检查。据统计,当晚共检查出版物经营摊点11家,共查缴各种非法经营的书刊563本
近十年来,不同口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从不同的方向汇入这座美丽的北部湾小城。在“两年
收入千万元”的痴梦中,他们中的一些人耗光了身上的最后盘缠,他们ft穷水尽,有家难回,看不到前途,更看不到传说中的“钱途”……
4月13日下午,广西北海阴雨连绵。
位于四川路的中国工商银行北海分行门前,一男一女从营业厅走出来。“我只有6000元钱,实在不行,让我老婆把家里的"小四轮"卖了?”说话的中年男子长长叹了一口气,愁眉苦脸地望了望雨雾弥漫的天空。
“别急,再想想办法,一定要把握住机会,王总不是说了吗,坚持下去,你和你的家族就会踏上幸福之路
。”旁边的女人不住地“开导”男子。突然她发现了身边的记者,便警惕地不再说话。雨小了一些,女人拉着男人消失在街角……
“我认识那个女人,她是湖北人,租住在我们小区,专门拉人作"资本运作"。”望着两人远去的身影,与记者同行的北海当地居民李先生低声告诉记者。
北海之魅
北海三面环海,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比一般城市高出50至100倍,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2005年,北海入选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并荣获全国人居城市生态环境范例奖。
美丽的北海展示给人们的并不都是美好。4月14日上午10点,记者在北海街头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骑车的孙师傅告诉记者,他拉过太多外地人了,“很多人被带着到处转,说些"资本运作"、"行业"之类的话,我就 知道,那些人都是做传销的。”一边熟练地在马路上穿行,孙师傅一边回过头来,伸出两个手指呈“V”状,“20 万,至少有20万人在北海做传销”。
孙师傅的数字也许并不可靠,而准确可靠的数字尚无人统计。但来自另一方面的数字似乎验证了“北海” 与“传销”这两个看似并不搭界的词汇非同一般的联系:5月18日,记者通过百度网搜索“北海传销”,找到相关网页约646000篇,新闻3500篇。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北海,操着各种方言的外地人随处可见,在傍晚的北部湾广场,在午后的餐厅、咖啡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到处是外地人的身影。住宅小区、宾馆酒楼、马路两侧,到处是挂着外地牌照的小轿车。
“北海看起来很繁荣,可是你不知道,很多长期住在北海的外地人并不上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生意,说白了,他们什么都不做。”4月13日晚上,在北海某花园小区,黑龙江籍退休干部徐先生向记者表示,北海的宜居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在北海购房养老,“候鸟一族”已经成为不再新鲜的城市景观。“但像我这样来养老的人仍然是少数,那些显得很神秘的青年和中年人,还有一些老年人,大多是来做传销的。”
当地一家餐厅的老板对记者表示,如果传销人员都走了,北海就会变成一座空城,“最好都别离开北海, 我的生意全靠他们罩着啦。”该老板对记者说,出租车、餐饮、房地产等行业还真是多亏了这些外地人,才红火起来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在打击传销新闻报道中,北海市被媒体广泛提及,从最初的“西装传销”,到曾经的“连锁经营”,再到如今的“资本运作”,这也让公众看到这座滨海旅游城市的另外一面。
诱人的“1040工程”
“北海传销人员也有帮派,他们管自己的团伙叫做"体系","体系"指的是在北海从事传销活动的外地同乡自发组成的传销网络。如:ft东体系、广东体系、江西体系等等,大的体系下面有小体系,再下面还有更小的, 就像一个集团公司下面的子公司。各体系之间一般各自为战,互不往来。在北海,这样的"体系"难以计数。” 国内民间反传销组织——中国反传销联盟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记者介绍说。
4月15日,终于盼来了晴天,备受阴雨之苦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下午5点半,在北部湾广场,记者遇到几个北方口音的中年男人。由于口音相同,简短的交流后,几个人已把记者看作了“老乡”,记者自称是东北一家文化公司的总经理,生意不好做,听说北部湾机会很多,特来参观考察的。
听记者如是说,几个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热切地看着记者,“那你的介绍人是谁?”一个人问。“什么介绍人?我是自己来的啊。”“那你想考察什么项目?”那人又问,记者应道:“听说有一个"1040工程",我想了解一 下,但有人说那是传销,我正犹豫呢。”
经过几番询问,其中一个50岁左右,被称作“老耿”的人拍着记者的肩膀说:“老弟啊,我用我的人格担保
,"1040工程"是真的,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啊。你能自己跑到北海来,一是你这个人有财运,不请自来。说实话,很多人请他都不来,眼睁睁错失大好的机会。二来呢,咱们有缘啊,有缘千里来相会。实不相瞒,我们都是做"1040工程"的,以后大家一起干,互相有个照应,保证你两年达到1040。”
老耿告诉记者,他们这个“行业”叫“纯资本运作”。简单表述,如果一次性投资69800元取得进入“行业”的资格,然后再发展多个下线,这样操作下去,最终可在两到三年内得到1040万元。“这就是"国家1040工程"。当然,你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考察,等你真正入行了,想让你停下来你都得和我拼命,哈哈。”老耿爽朗地笑起来。
按照老耿的说法,为了加速开发建设北部湾,国家出台“1040工程”,目的就是为建设北部湾筹集资金。为此记者询问国家发改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1040 工程”。
“只要将69800元现金存入工商银行的指定账户,便算入股成功,工行北海分行是纯资本运作的政府指定银行。”谈到具体的“投资”方法,老耿告诉记者。
为了证实老耿的说法,记者致电中国工商银行北海分行,北海分行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从未接到上级部 门关于“指定银行”的通知。“但是,我们各营业网点的存、取款业务量都很大,这倒是真的。”该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2009年7月11日上午,广西北海市民警在北海火车站内,对将被遣送回原籍的参与传销人员进行相关法规宣传
。图片来源读者提供
逼真的“媒体掩护论”
采访中,一些当地人告诉记者,在北海的很多小区都有传销人员的“聚集地”。每周五,传销人员都会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聚会。
4月下旬,记者在相关小区走访中发现,每天有很多操着各地方言的人,三五成群地出出入入,他们毫不避讳地谈论着“行业”、“开班上课”、“1040工程”、“资本运作”等话题,仿佛真的是从事开发建设北部湾的“神圣 事业”。
4月17上午,老耿给记者打来电话,说是晚上请记者吃饭,并介绍几个新朋友认识。晚上6点半,记者如约赶到北海银滩附近的一个农家饭庄。
除了老耿与陈老板和小王(记者曾在北部湾广场见过此二人)以外,还有一男一女两个陌生人,男的35 岁左右,老耿管他叫林老板,老耿介绍,林老板是行业里的大人物,曾帮助不少人顺利拿到“1040”,而他自己早已“出局”了;女孩叫阿文,25岁左右,是湖南人,亦是“行业”里的明星级人物。
席间,林老板不断向记者问寒问暖,从生意到地区文化再到时事政治无所不谈,记者知道,这是按惯例 对“新人”进行摸底。绕了一大圈之后,话题开始转到了“纯资本运作”,记者趁机表示,这几天也感受到了北部湾的发展变化,对资本运作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也有一些疑问:如果资本运作不是传销,而且又是政府支持 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批评报道?
“看得出,这位老兄还真是了解得不少啊,这很好解释。”林老板脸有些微红,语速开始加快,“几乎所有的负面报道都是政府特意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行业",吓跑胆小的,让这个新的金融模式健康快速发展
。国内大多数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关于"纯资本运作是传销"的报道都是国家安排的,这是媒体"掩护"行业的一种做法。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个专题节目,叫《老总复制的秘密》,说资本运作是传销
,当时我也很震惊,难道中央的态度有变化?真的要打压资本运作?但是后来我发现,这又是一次政府的故意所为,目的是要规范行业,低调发展。”
这种“1040工程”+“媒体、政府掩护论”的洗脑效果有多大?就在前不久,哈尔滨市的一位读者明先生给《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打来电话,称2009年9月,自己的母亲被人骗到北海做传销。家人南下北海,终于把母亲解救回东北,“我问过母亲,网上有那么多揭露传销的报道,你怎么就不信呢?老妈说,那都是政府故意报的,其实政府是支持的。”
明先生告诉记者,即使拿揭露传销的报道给母亲看,她都不为所动,坚称这是“政府行为”。隐藏在高档社区的窝点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政府已经行动起来。
2009年3月,北海市特别成立了一个由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执法人员联合组成的打击传销专业行动组织
,通过调查摸底,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案件、重点人员的打击,以期从根本上清除北海传销违法犯罪活动
。
据统计,仅2009年,北海市公安、工商系统进行的4次清剿行动中,就查获665个传销窝点,遣返传销人员5617人次。
然而,政府打击传销的效果似乎并没有得到市民的认可。
“分析来分析去,(政府)只不过是做了些表面文章。纵观打击的几批传销,均是城乡结合部闲散的集中吃住、集中学习的"游击队",真正的住在高档小区或机关宿舍的"正规军"毫毛未损……北海的打击缺乏真正的强有力的措施,导致了传销的膨胀发展。”4月8日,北海市政府信息网站“政务咨询”栏目中,一位署名“张女士”的来函痛陈了对非法传销活动屡禁不绝的不满。
“传销团伙就像秃头上的虱子,一抓一个准,要是真抓,最少抓几万。”北海市民王女士对记者如是说。 王女士家里有一所空房子,前些日子租了出去,她向记者表示,该租房户肯定就是搞传销的,“去收房费的时候,看见屋里有不少人在上课,十有八九是干那个(传销)的。”
外来人口租房子不用到社区登记吗?“从来没听说过登记的事,连我都不知道居委会在哪里,外地人就更不知道了。再说,外地人也不太可能主动去登记。”王女士说。
家住北海市四川南路某新村的林先生也告诉记者,他居住的小区有一个居室,每天早上6点30分、中午1 点和晚上6点30分左右,从外面进来很多人,在屋内培训上课,严重影响周围居民休息,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
。虽然公安局查封过两次,但每次查完,人员都再次聚集。“我曾给政府网站写过信,但一点作用没起。”
一边是市民的建议与抱怨,一边是政府坚持不懈的打击。据 《北京青年报》报道,2009年6月30日,在打击传销犯罪专项整治会议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兼公安厅长梁胜利声色俱厉地说,广西一些地方的传销犯罪屡打不绝,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存在错误认识,竟然认为传销活动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甚至把传销活动视为罚没款的重要来源。传销人员把广西看成天堂,“这是广西的耻辱!”
据《北海日报》报道,今年5月7日上午,由北海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带队,1 14名联合执法人员对北海市广东路禾塘新村进行了清查,共查获传销人员158人,传销窝点18个。
禾塘新村一位居民对记者说:“为什么又是去查城乡结合部?一个小小的新村就查出了18个窝点,要是去那些高档社区查,还不知道查出多少呢。”
通过,记者了解到,此次专项行动的前夜,也就是5月6日,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曾明确指出,传销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北海的社会稳定和对外形象,已经成为北海市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北海市委、市政府对打击传销工作高度重视而且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出拳要狠,出手要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整合力量,全力破获一批传销大要案,摧毁传销分子的信心,加大协作清理力度,坚决铲除传销这一毒瘤,还北海发展的本来面目。
2009年7月11日上午,在执法人员的护送下,广西北海市一辆大客车将参与传销的人员运送到火车站,以便将他们 遣送回原籍。图片来源读者提供
“宜居北海”被钻了空子?
为什么传销在北海屡打不止?
采访中记者发现,受害者家属、当地居民、当地政府部门等各方对此的看法各不相同——政府打击不力
,致使传销猖獗;外来人口管理滞后,令传销分子有恃无恐;传销分子巧借国家政策,蛊惑人心……各方看法不一。
但有一种声音,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尽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被传销分子拿来所用,作为骗人的谎言;尽管北海市对外来人口管理及出租屋管理存在漏洞,但这些并不是传销网络"相中"北海的全部 原因。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被政府和媒体忽略,就是北海一直以来的"人口战略"。”4月20日,北海市民政局退休干部王先生向记者表示。
2008年1月,国家出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此规划,北海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100万
~120万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北海市必须在集聚人气上想办法。
经查阅相关资料,记者发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海还是座人口不足10万的北部湾小城,到2005年, 北海的人口增加到了30万。而到2008年末,根据北海市公安机关的统计,全市户籍人口已达157.72万人,其 中市辖区人口59.3万人。
“过去,北海一直人口少,人气不旺,所以上个世纪90年代,政府把许多精力都用在了"聚集人气"上。但是,北海一直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支撑。面向东盟的北海出口加工区是2008年才建成的,且目前正在起步阶段;电子、轻工和化工产业也是最近几年才有的,规模也都不是很大;工业和制造业更是空白。普通外地人来北海,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给他们。”王先生向记者表示,“政府只是想让更多的人来北海生活,但却没有想好让这些人如何生活。”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政府打造"宜居北海"的决心很大,也很得人心,可惜美丽的北海竟然让传销人员钻了空子。”4月16日,在北海市委大楼的办公室里,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思奇向记者说。
假冒“中国经济周刊”惊现北海
本刊记者拍摄的北海市长青路夜市的出版物摊位(左),以及读者拍摄到的“假周刊”照片(右上)、淘
宝网“假周刊”销售网店截图(右下)
很多读者可能还记得,早在2009年6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卧底广西南宁地下传销网络,揭开了地下 “纯资本运作”的传销骗局。时隔10个月,根据多方线索,记者再次赶赴广西,对非法传销活动进行追踪调查。这一次,记者的目的地是北海。
为何是北海?事情始于一个读者来电。
2010年4月上旬的一天,《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接到黑龙江读者明先生打来的电话,电话内容让人感到震惊:一种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封面,刊载“资本运作”、“连锁经营”等非法传销内容的刊物(下称“假周刊”
),在广西北海火爆热销。
明先生的电话还没有让人醒过神来, 全国各地读者的电话已接踵而来,河北、辽宁、吉林、天津、北京
、新疆等多地的读者打来同样问题的咨询和求证电话。这些读者反映,在北海的很多书报摊,甚至一些正规书店里,“假周刊”随处可见;有读者表示,“假周刊”不但有正刊,还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出版的“特刊”,其内容全是宣扬传销的。
4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火速赶往广西北海,对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及北海非法传销现象进行追踪调查。
4月13日,记者在北海大街上转了3个多小时,去了一些报刊亭和书店,甚至连菜市场和小胡同都转了, 发现了“风生水起北部湾”、“中国体验经济”、“中国特色北部湾资本运作”、“西部精英必读”等数十种无刊号、无主管主办单位的出版刊物被堂而皇之地摆在报摊显眼位置,却唯独没有发现“假周刊”的影子。
在和安商都门口的“学府书摊”,记者同样看到了不下十几种宣扬传销的非法读物。记者问售书人员,“有"
《中国经济周刊》"吗?”“卖完了。”售书人员回答。“能告诉我这种刊物是从哪里进的货吗?我想多买点。”对方警惕地扫了记者一眼,没有作声。随后,见记者准备拍照,该人员摆手制止,并迅速掏出手机打电话,一个男子跑过来,冷冷地看着记者,一脸的怒色。
两手空空回到住处,记者不免感到疑惑重重,那么多读者打来电话,基本可以说明“假周刊”确有其事, 但为什么却不见踪影呢?售书人员所说的“卖完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4月15日,记者再次开始了搜寻“假周刊”行动。
这一次,记者根据当地朋友和一些传销人员提供的线索,划定了搜寻“假周刊”的范围,即传销人员比较聚集的一些小区。
“前些日子政府把这里的书报摊都给查了,没收了不少"那样"的书,你要是想买啊,我告诉你一个地方: 长青路夜市。”下午3点左右,在某花园小区门前,见记者手里拿着一本“中国体验经济”(亦是非法出版物)
,一个操着广东口音的女人告诉记者。
当天晚上8点,记者来到北海市长青路的夜市出版物市场。在拥挤而肮脏的马路上,铺在地上的书报摊一溜排开,林林总总各种非法出版物铺了一地,其中冒用《中国经济周刊》LOGO、红色封面的非法出版物显得格外扎眼。
记者观察了一下,光顾书摊的顾客中,买资本运作方面盗版书的人不在少数,在众多非法出版物中,“假周刊”最畅销。“"假周刊"之所以畅销,一是和其他出版物比,《中国经济周刊》的名头最正宗,最有说服力; 二是除了冒用《中国经济周刊》LOGO以外,在封面上还有这样的导读:"中国经济周刊对异地纯资本运作的权威调查",这很能唬人的。”陪同记者的当地人刘先生分析说。
记者花10元钱买了一本“假周刊”。仔细端详,发现其制作及印刷极其粗劣,除了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整本刊物从头至尾大力宣扬资本运作与连锁经营,版权页及刊载内容与《中国经济周刊》无任何相同之处。在“假周刊”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部分地方政府领导者的照片被作为鼓吹传销的配图,中央出台的关于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被歪曲为“政府在支持传销”;甚至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揭露纯资本运作丑恶嘴脸的专题片《老总复制的秘密》,也被说成是为了“掩护行业”。 4月19日,记者带着“假周刊”来到北海市委宣传部,说明冒用《中国经济周刊》情况,希望宣传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对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名义的非法出版物进行调查与清剿。
对此,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思奇表示,一定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查清此事,“冒用中央级媒体之名,从事非法传销勾当,这性质很严重,我们要安排专人暗访,顺藤摸瓜,一定挖出盗版的老巢。”
4月21日,北海市委宣传部给《中国经济周刊》发来电子邮件指出,“4月20日晚8点30分,由市"扫黄打非" 办公室组织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市公安治安支队、市城管综合执法支队等相关部门,就《情况报告》所 列举的《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体验经济》等刊物及涉嫌传销内容的出版物,对市长青路出版物经营市场 进行了"拉网式"的突击检查。据统计,当晚共检查出版物经营摊点11家,共查缴各种非法经营的书刊563本
联系我们
救助中心 chnfcx.com |
咨询热线1:17612225214 |
咨询热线2: 17190640888 |
咨询QQ2: 875336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