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太10万元买保健品失联,退休伤害堪比丧偶,警惕传销洗脑)
武汉老太花10万元买保健品赴京讨要退款失联13天;“以房养老”设陷阱,7旬老人被骗欠贷60万元;
留守老人被“民族资产解冻”诈骗损失惨重……保健品保健器材传销、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老年人钱财被骗的新闻屡见不鲜。
专门从事老年人心理研究的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申远主任医师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老年人多社交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有益身心健康,但同时要警惕传销诈骗组织套近乎,也要远离诸如抢占公共场所跳广场舞、占用机动车道“暴走“等严重影响他人、占用公共场所扰民的活动。
多社交可防老年痴呆
据《武汉晚报》日前报道,据当地市民周先生爆料,其68岁的母亲沉迷购买保健品、药品,受骗后独自到北京讨要购药款未果且与家人失联长达13天。
周先生称,其母看到一档《葛洪养生苑》的访谈节目(广告),节目专家推荐了一款名为“葛洪桂龙药膏”的药品,称“来头很大,效果神奇”。其母通过电话联系到一名姓杨的销售代表,逐渐从对方那里购买这款产品。
之后,对方不断向其母邮寄其他保健品、药品,其母两年间在杨某那里投入10万多元。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这句口头禅经常会被老年人挂在嘴边倚老卖老,那么,那些诈骗组织为何专门对经验丰富的老年人下手还频繁得手呢?
申远主任医师告诉记者:“首先,老年人对社会上最新资讯的掌握不如年轻人,对新型骗术不了解;其次,是老年人心理上的原因,很多空巢老人尤其是丧偶的,心理上特别需要陪伴抚慰,诈骗组织就会趁虚而入,借情感慰藉的幌子来攻破老年人心理防线。
老年人在情感脆弱时期,如果有人满足了其心理需求,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会大打折扣, 诈骗组织挖空心思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绞尽脑汁用五花八门的手段逐个击破。”
申远主任医师表示,此前一篇题为《我是怎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文章提到,骗子们向空巢老人推销保健品前,竟能做到每天8小时陪伴、过年过节嘘寒问暖,比亲闺女亲儿子还亲。
有些保健品推销员会刻意将老年人所患的疾病说得很恐怖危言耸听,将自己要推销的保健品吹得神乎其神,“再有,老年人身边缺少监控和可以帮其出谋划策的人,如果有人在旁提醒,会好很多。”
那么,老年人如何才能防止上当受骗呢?申远主任医师建议:
1.老年人要培养自己开朗性格,不能整天闷在家里,足不出户。老年人性格越开朗、越爱交友、越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患老年痴呆的风险越小,健康生活方式、多用脑能延缓认知功能衰退。多社交不仅能防范受骗上当,还能帮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延缓其大脑退退化。
2.多学习新知识,如今信息传递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革,不仅要多读书看报,还要学会上网获取信息,避免和社会脱节。有些老年人片面地认为,网络不安全,网上全是骗子,但其实越了解一个事物,对其认识越全面,越能明辨是非,一味躲避并不能降低风险。老年人获悉越多传销、电信诈骗等新闻报道,警惕性就会越高。而掌握了一定的科普常识,即使身患疾病对死亡心生恐惧,也不会被妖言惑众的假药蒙蔽。
3.和子女、同龄老伙伴多沟通,防止被“洗脑”被控制。有些传销组织会连哄带骗告诉老年人“这个是机密千万不能告诉任何人”,越是神秘兮兮,越是要告诉身边人。现在银行ATM机24小时后钱才能汇出去,24小时之内如果受骗的老年人和子女或朋友提起这事,就有机会撤回钱, 很大程度上减少诈骗组织的行骗可能。
申远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门诊中不少老年人因为受骗上当造成巨大财产损失、罹患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丧偶等重大生活变故,加上年纪大了整个神经系统衰退,导致患上抑郁症。作为子女在忙于工作之余,应多抽时间陪伴关心家里的“老小孩”。
退休应激程度仅次于丧偶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在学术期刊《个人关系》杂志上发表文章称:随着年龄增长,朋友对一个人的健康和快乐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家人。
该研究的牵头人威廉·乔比克表示:“研究显示,我们和朋友在一起经常比与家人共处更快乐,和朋友可以做一些悠闲的事,但家里的事大多要紧或琐碎。随着年龄增长,家人固然重要,但带给老人的快乐可能不如多年老友。”
研究人员称上述结论基于两项研究。第一项研究涉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万人,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和朋友关系与总体健康快乐存在关联,但进入老年后,只有坚固友谊与健康快乐的关联还在。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美国一项关乎近7500名老年人的调查,发现老人健康快乐不仅需要朋友,而且得是好朋友。如果调查对象发现,朋友是一种压力来源,那么他们罹患慢性病的几率更高;如果感觉朋友是一种支持,那么他们更快乐。
对此,申远主任医师称,多交友能让老年人重新获得和社会的关联性:“老年人不仅面临生理机能的退化,还面临心理落差。
老年人退休后尽管没有了工作压力,但实际上,退休对于人的心理应激程度仅次于丧偶,从原来被需要的社会人完全回归家庭,退休后会感觉不被社会需要了。
工作是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最有效的途径,退休后这种途径突然没有了,社会关系不复存在,导致退休后的老年人产生心理落差和空虚感。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朋友的支持。
“朋友不仅是情感支援,也是有效的社会资源。如果老年人向来有固定社交圈,就能缓解退休对其造成的心理应激影响,但有些老年人本来就没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和交友习惯,加上性格被动内向,就比较难以应付退休引起的一些列心理问题。”
有些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交的老年人整天宅在家里为子女带孩子,申远主任医师称隔代带娃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老年人带孩子方面经验丰富,会觉得再次被需要重获价值感,感到有种精神寄托;但弊端在于隔代带娃容易因为和子女在育儿理念上的不同产生矛盾冲突。所以还是建议老年人多交一些没有代沟、能有共鸣的同龄朋友。”
“暴走团”背后是渴望被关注
青岛惊现大爷大妈“暴走团”,不顾车辆占用机动车道健身——这则新闻视频日前在社交平台上热传,不少网友惊呼“抢占抢篮球场跳广场舞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常健身的需求了!"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种健身需求,也是心理需求。申远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老年人面临着退休、子女长大成人独立了,有种不被需要的失落感。
可能平时连个耐心听他们说话的人也没有,无论是跳广场舞还是占机动车道 暴走团 ,都是出于老年人想引起别人注意,重新被认可、重新占据社会主要角色的心理。
通常,广场舞、 暴走团 领头的老年人有想实现自我的心态,一起参与的老年人是从众心理,觉得一群人做一件事,有群体归属感。”
空巢老人要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建立正常、有益身心的社交圈子,但申远主任医师提醒老年人要警惕远离两种群体活动:
1.传销、变相传销。比如养生保健的群体活动,有的会安排老年人做托,有的以讲座等形式出现,且带有经济目的,会向老年人索取金钱甚至签约,还要求老年人报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
2.对自己或他人造成影响甚至危害的活动。比如,大规模、大范围占据社会公共场所、噪音扰民的广场舞和“暴走”都不建议参与,老年人应定义好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尽管退休后不被需要会有失落空虚感,但也进入自由状态,可以用很多种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方法重新实现自我、享受生活,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到21世纪中期,我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
然而,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公共空间却严重缺位,大多数娱乐场所都为消费主力军的年轻群体量身定制,导致老年人想外出社交却无所适从,由此导致了老年人占据公共场所等情况发生。
而网购、打车软件、共享单车等App的兴起在为年轻人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对老年人而言却是雪上加霜。面对逛了几十年的实体店突然关闭、路边扬招出租车等了几小时却仍屡屡被拒载、成群结队的小黄车占领人行道让本就步履蹒跚的老年人无路可走……
当我们在指责老年人跳广场舞扰民、揶揄他们蹭宜家、对他们占马路“暴走”匪夷所思时,扪心自问,问题真的只是出在“坏人变老”了吗?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如今老年人遇到的所有问题等我们变老时也会面临,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每一个人而鸣。